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王小月)7月31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主办的推进生鲜农产品可持续种植发展合作论坛暨“农产品流通可持续发展项目”结项会上,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彭建真表示,生鲜商品损耗高、链条长、效率低,制约了农业增效与消费升级。因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于三年半前联合合作伙伴发起该项目,搭建起一个由政府支持、行业推动、企业参与、科研支撑的多方协作平台。据了解,该项目有效打通了供需两端、连接了政策与市场,也推动了企业角色从消费升级的引领者向绿色转型的协作者转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胡向东表示点石策略,当前,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低碳、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对现有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应重视果蔬、水产品、乳制品等优质营养食品的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加强对食物消费结构的统计和监测,以支撑农业精准转型。他还表示,该项目为果蔬生产和流通提出了“流通影响供给、标准倒逼生产”的重要路径,是推动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关键探索。
项目协调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可持续消费推进部主任郭沁华发布了项目核心成果。据介绍,项目聚焦中小农业经营主体能力建设与果蔬流通体系优化,围绕“标准制定、培训体系开发、周转筐推广”等核心目标,构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评估、可推广的绿色农产品流通路径。项目期间,制定并发布了包括《果蔬类周转筐运营操作规范》在内的多份标准指南。
据了解,该项目搭建了培训体系,在全国22个省市区开展赋能培训点石策略,成功覆盖2000多家以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和超过1万名农户,促进了可持续种植理念在生产端的落地与传播;联合基地、流通和零售多方,推广果蔬周转筐进入流通链条,覆盖了60余家零售企业和120余家经销商,还完成了涉及行业操作指南开发、环境效益评估、政策研究等在内的系统工作。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行业创新部主任田芮丰表示,协会深入调研发现行业在周转筐使用中普遍存在包装成本高、果蔬保护不足、操作流程不统一、丢筐率高等问题。项目从使用指南开发、线上视频课程、企业试点和挂牌机制,到标准制定,系统推进了周转筐的普及,并于2024年升级为行业标准,涵盖载重、尺寸、物流兼容性等关键参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慧从政策路径的角度进行总结。她呼吁将项目形成的培训机制与激励体系进一步嵌入地方政策工具箱,并建议构建“评价+采购协同+持续培训”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业绿色转型的系统韧性。
山西优鲜多歌供应链有限公司特渠部总经理杜智琦介绍,公司加入项目以来,通过在基地、物流中心、门店全链路推进标准化周转筐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工损耗与门店操作强度。
作为周转筐租赁与运营服务商,路凯(大中华)控股有限公司助理总裁池洁表示,当前中国排名前20的连锁超市中,已有95%使用了标准化生鲜筐。在成本方面,使用标准筐相较一次性包装可节约20%以上;在效率方面,从产地包装、仓库分拣到门店补货均有明显提升。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洪涛表示点石策略,三年半的探索证明,通过标准化工具、协同平台与培训机制的联动,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损耗、减少环境压力、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效率。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将继续为行业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周转筐将在更多业态、更多产销区域得到推广,并有望推动生鲜零售标准化、效率化转型。
粤友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